5G標準R17版本23個重要標準立項!
近日,3GPP RAN第86次全會在西班牙的錫切斯(Sitges)成功召開。在本次會議上,3GPP標準專家對5G演進標準(Rel-17)進行了規劃和布局,圍繞“網絡智慧化、能力精細化、業務外延化”三大方向共設立23個標準立項,涵蓋面向網絡智能運維的數據采集及應用增強,面向賦能垂直行業的無線切片增強、精準定位、IIoT及URLLC增強、低成本終端,以及面向能力拓展的非地面網絡通信(衛星通信及地空寬帶通信)、覆蓋增強、MIMO增強(含高鐵增強)等項目。
詳細立項項目如下:
看不懂?沒關系,5G哥將它們翻譯一下呈現給大家就清楚了,如下:
項目 | 提交報告公司 |
RAN Slicinq(SI)增強的研究(無線網絡切片增強) | 中國移動,中興 |
關于增強NR(WI)中SON / MDT數據收集的新WID | 中國移動,愛立信 |
NR(WI)中的MIMO增強功能介紹 | 三星 |
NR sidelink 增強(WI)上的新WID | LG電子 |
SID:在52.6GHz(SI)以上對 NR支持的研究 | 英特爾,高通 |
新的WID提案可將NR的運營擴展到71GHz(WI) | 高通,英特爾 |
關于增強型工業物聯網(loT)和URLLC支持(WI)的新WID | 諾基亞 |
關于多無線雙連接的新WID增強功能(WI) | 華為 |
NTN上的NB-IOT / eMTC的SI(SI) | 聯發科技,Eutelsat |
新的WID 研究:Rel-17增強了NB-loT和LTE(Wi) | 華為,愛立信 |
新的WID:NR支持非地面網絡(NTN)(WI)的解決方案 | Thales(泰雷茲-法國) |
針對NR(SI)的定位增強功能的新SID建議 | 英特爾,CATT |
支持輕量級低復雜度NR設備(SI)的新SID | 愛立信 |
NR上的新SID 覆蓋率增強(SI) | 中國電信 |
針對NR(SI)的XR評估的新SID提案 | 高通公司 |
NR動態頻譜共享(DSS)(WI)上的新WID | 愛立信 |
新的WID提議:NR組播和廣播服務(WI) | 華為,中國移動 |
新的WID:在Rel-17(WI)中支持Multi-SIM設備 | vivo |
關于IAB增強功能(WI)的新WID | 高通公司 |
NR處于無效狀態(WI)的小數據傳輸上的新WID | 中興 |
NR sidelink 中繼(SI)上的新研究項目 | OPPO |
新的WID:UE節能增強功能(WI) | 聯發科技 |
新的WID:NR針對各種服務(WI)的QoE管理和優化 | 愛立信,中國聯通 |
*新SID:關于數據收集進一步增強(SI)的研究(延期討論) | 中國移動 |
*新的WID:增強了對NG-RAN(WI)的專用網絡的支持(延期討論) | 中國電信 |
5G哥認為,無線網絡切片增強,工業物聯網增強,動態頻譜共享等都是非常重要,能繼續強化在行業應用方面的研究。
下面是5G標準科普時間(下面內容摘自5G哥新書的章節)。
01
5G標準化進展
3GPP的5G標準,主要涉及的標準版本為R15/R16/R17,主要研究方向分別對應三大場景,但其實它們并非孤立的,例如eMBB,在R15版本中凍結了以后,后續就不研究,不增強了,只是不去更改原定的基礎架構而已。
R15:主要針對eMBB場景,已全部完成和凍結,其中phrase1主要針對NSA(非獨立組網)于2017.12月發布;phrase 2主要針對SA(獨立組網)于2018.6月發布;最后一個later版本也于2019.3月發布。
R16:增強對低時延高可靠也就是面向工業互聯網常用場景以及車聯網的應用,目前正在制定,預計在2019年底至2020年初發布。
R17:會把海量機器類通信作為5G場景一個新的增強方向,將于2020年底完成。
5G后續增強技術的發展既面向行業也面向更大的空域,像無人機和衛星的結合等方面也都會提上議事日程,包括5G在定位、網絡架構和切片能力等方面的進一步增強,都會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并實現5G的商業愿景提供一個支撐。
02
eMBB場景
1.eMBB場景主要應用領域
eMBB(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強移動寬帶。更通俗一點來說,就是要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增強用戶體驗,特別是對移動帶寬,體現在用戶身上就是網速的提升。
eMBB對應的是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 主要還是追求人與人之間極致的通信體驗。場景包括隨時隨地的3D/超高清視頻直播和分享、虛擬現實、隨時隨地云存取、高速移動上網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在大帶寬、低時延需求上具有一定優勢,是三大場景最先實現商用的部分。
在eMBB場景下,最受人關注則是編碼方案之爭,曾在國內引起極大影響,即是華為主導的Polar碼與高通主導的LDPC編碼,最終,在5G 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上,Polar為信令信道編碼方案,LDPC碼為數據信道編碼方案。其它兩個5G場景的編碼方案,目前還沒確定。
eMBB場景理想的峰值速率將達到20Gbps,實際上,在我們未商用前的5G試驗測試,各廠商均實現了對此峰值速率的超越,但這僅僅是理想狀況下,實際上,根據不同的情況,還有不同的要求,我們將在下面業務指標中提到。
2.eMBB的關鍵業務指標
主要在不同情景下,對峰值速率、用戶體驗數率、能量效益、頻譜效率、流量密度等業務指標進行要求。
有幾種情況需要支持5G系統的極高數據速率或流量密度。這些方案涉及不同的服務領域:城市和農村地區,城市密集區域以及特殊部署(例如,大型集會,廣播,住宅和高速車輛)。
城市宏站:城市地區的一般廣域情景
農村宏站:農村普遍的廣域情景
室內熱點:辦公室和住宅以及住宅部署的場景。
密集人群中的寬帶接入:例如在體育館或音樂會上非常密集的人群的場景。除了非常高的連接密度之外,用戶還希望共享他們所看到和聽到的內容,對上行鏈路的要求高于下行鏈路。
城市密集區域:行人用戶和城市車輛用戶的場景,例如辦公室,市中心,購物中心和住宅區。車輛中的用戶可以直接連接或通過車載基站連接到網絡。
類似廣播電視的服務:固定用戶,行人用戶和車輛用戶的場景,隨時隨地獲得廣播電視。
高速列車:高速列車用戶的場景。用戶可以直接連接或通過列車基站連接到網絡。
高速車輛:高速公路車輛用戶的場景。用戶可以直接連接或通過車載基站連接到網絡。
飛機連接:飛機用戶的場景。用戶可以直接連接或通過機載基站連接到網絡。
具體要求如下圖(點擊可放大)
可以看出,3GPP對于eMBB場景并非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來要求業務指標,而是根據不同的場景使用不同的關鍵指標。這樣也給網絡管理帶來了挑戰,自動化運維將是未來5G的重要方向。
整體而言,eMBB場景對關鍵性指標如下:
峰值速率:下行 20Gbps 上行10Gbps
用戶體驗速率:下行100Mbps 上行 50Mbps
頻譜效率:下行 30bit/s/Hz 上行:10bit/s/Hz
控制面時延:20ms
用戶面時延:4ms
帶寬:低頻 100MHz 高頻 1GHz
03
mMTC場景
1.mMTC場景主要應用領域
mMTC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大規模機器通信):側重于人與物之間的信息交互,主要場景包括車聯網、智能物流、智能資產管理等,要求提供多連接的承載通道,實現萬物互聯。
mMTC應用則主要指的是車聯網、工業物聯網等細分、少量、門檻較高的行業引用,也可以統稱為物聯網應用。與eMBB不同,mMTC追求的不是高速率,而是低功耗和低成本。需要滿足每平方公里內100萬個終端設備之間的通訊需求,發送較低的數據且對傳輸資料延遲有較低需求。
通過mMTC技術,未來所有家庭中的白色家電、門禁、煙感、各種電子器件都會上網,城市管理中的井蓋、垃圾桶、交通燈,智能農業中的農業機械,環境監測的水文、氣候,所有通過傳感器搜集的數據都會聯網。這個場景將誕生大量的聯網設備,真正實現萬物互聯,據預測到2030年,一個人會對應15個物聯網連接,實際上可能還遠不止,這將給運營商帶來海量的“用戶”,同時也會誕生全新的商業模式。
mMTC場景的標準規范,將在5G標準R17版本中實現,預計2020年底發布。
2.mMTC的關鍵業務指標
mMTC場景為物聯網而生,雖然具體的業務指標還沒有出來,但期望值,設備連接密度相比4G提升10-100倍,支持每平方公里100萬臺設備的連接,支持的設備連接數量至少為1000億臺。mMTC應用于海量低功耗、低帶寬、低成本和時延要求不高的場景,如智慧路燈、可穿戴設備等?;诖饲榫?,目前運營商積極布局的有兩大標準:NB-IoT和eMTC,在智能門鎖、共享單車上已開始應用。這兩項已授權標準是5G mMTC的基礎,5G的到來并不會替代這兩項標準,相反5G的實現還依賴于這兩項標準的演進,mMTC的固定標準也會以這兩項標準進行平滑升級。
其主要幾項指標:
連接密度:100萬/平方公里
功耗:廣闊地區分布的設備,要求續航10年,電表氣表等一般設備2-5年續航能力。
低成本:暫無明確規定。
04
URLLC場景
1.URLLC場景主要應用領域
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
有幾種情況需要支持非常低的延遲和非常高的通信服務可用性。這意味著非常高的可靠性。整體服務延遲取決于無線接口的延遲,5G系統內的傳輸,傳輸到可能在5G系統之外的服務器以及數據處理。這些因素中的一些直接取決于5G系統本身,而對于其他因素,可以通過5G系統與5G系統之外的服務或服務器之間的適當互連來減少影響,例如,允許本地托管服務。
URLLC能力的不同部署將取決于3GPP系統能夠滿足具有適用于每個屬性的不同值和范圍的特定KPI集合。URLLC的一種通用但靈活的5G方法將使5G系統能夠滿足給定實現中所需的特定KPI集。
下面描述了一些需要非常低延遲和非常高的通信服務可用性的場景:
運動控制
傳統運動控制的特點是通信系統對延遲,可靠性和可用性有很高的要求。支持運動控制的系統通常部署在地理上有限的區域,但也可以部署在更廣泛的區域(例如,城市或全國范圍的網絡),接入可能僅限于授權用戶,并且它們可能與網絡或網絡隔離其他蜂窩客戶使用的資源。
分離自動化
分離自動化的特點是通信系統對可靠性和可用性的高要求。支持分離自動化的系統通常部署在地理上有限的區域,接入可能僅限于授權用戶,并且它們可能與其他蜂窩客戶使用的網絡或網絡資源隔離。
過程自動化
(反應)流動的自動化,例如煉油廠和配水網絡。過程自動化的特征在于對通信系統有關通信服務可用性的高要求。支持過程自動化的系統通常部署在地理上有限的區域,接入通常僅限于授權用戶,并且通常由非公共網絡提供服務。
配電自動化(主要是中高壓)
電力分配的特點是對通信服務可用性的高要求。與上述示例相反,電力分配深深地沉浸在公共空間中。由于配電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因此通常由非公共網絡提供服務。
智能交通系統
支持基于街道的交通的基礎設施的自動化解決方案。該示例解決了路邊基礎設施(例如,路邊單元)與其他基礎設施(例如,交通引導系統)的連接。與自動化電力的情況一樣,節點深深地沉浸在公共空間中。
遠程控制
遠程控制的特點是UE可由人或計算機遠程操作。例如,遠程駕駛使遠程駕駛員或V2X應用程序能夠操作遠程車輛而沒有位于危險環境中的駕駛員或遠程車輛。
鐵路通信
已經使用基于3GPP的移動通信(例如GSM-R)已經有一段時間以允許自動列車控制以允許更高的列車速度達到500km /h,同時列車上仍然需要駕駛員。演變的下一步將是使用自動列車運行的無人駕駛列車的全自動操作。這些操作模式需要高度可靠的通信,具有適度的延遲,但速度非常高,最高可達500km / h。
2.URLLC的關鍵業務指標
uRLLC(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高可靠低時延通信):主要場景包括無人駕駛汽車、工業互聯及自動化、交通安全和控制、遠程制造、遠程培訓、遠程手術等,要求極低時延和高可靠性。
用戶時延:1ms
可靠性:用戶面時延1ms內,傳送32字節包的可靠性為1~10^(-5)。